黄益平,〔美〕杜大伟《数字金融革命》百度云完整版pdf电子书下载

上期我们说到了“《品牌变现力 》百度云完整版pdf电子书下载”,本期我们说说黄益平,〔美〕杜大伟《数字金融革命》百度云完整版pdf电子书下载。

编辑

中国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重塑,堪称当代商业实践中十分重要的前沿革命之一。
本书从不同侧面解读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包括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给人们的就业、收入和消费带来的改变等,还探寻了这场发生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变革对全球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您会发现: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创新和远见体现于国家通过数字金融的发展来增强金融的普惠共享——为那些尚未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企业与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何种行业以及是否拥有资产。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谨将本书献给中国数字金融事业的实践者、决策者与研究者,以及关心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读者。 

高清电子书下载请联系(菲勉费)
高清电子书下载请联系(菲勉费)

目录

第一章 理解中国的数字金融创新和监管
黄益平 杜大伟(David Dollar) / 001
1. 进行中的数字金融革命 / 002
2. 普惠金融新模式 / 004
3. 创新数字金融业务 / 007
4. 经济影响初步评估 / 009
5. 数字金融监管重构 / 011
第二章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与分析
郭峰 王靖一 / 015
1. 引 言 / 016
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趋势 / 018
3.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空间结构 / 020
4. 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 027
5. 结 论 / 029
附录:指标体系与指数计算方法 / 030
第三章 中国支付系统 阿伦??克莱因(Aaron Klein) / 037
1. 引言 / 038
2. 中国移动支付革命的起点 / 040
3. 新支付系统形成 / 041
4.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是如何运作的 / 042
5.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发展起源 / 045
6. 如何使用数字钱包中的资金 / 047
7. 信贷的差异 / 048
8. 谁来承担系统成本? / 049
9. 银行与支付系统的历史渊源 / 050
10. 中国人民银行与数字货币 / 051
11. 中国支付系统在美国的应用 / 052
12. 为什么美国居民不太可能放弃银行卡 / 053
13. 中国支付系统的全球化 / 057
14. 总 结 / 058
第四章 中国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王勋 / 061
1. 引 言 / 062
2. 中国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背景 / 063
3.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067
4.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 073
5. 中国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变 / 077
6. 结论与启发 / 079
第五章 个体对个体(P2P)网络借贷的兴衰 沈艳 / 083
1. P2P 网络借贷的发展历程 / 085
2. P2P 网络借贷的兴起与异化 / 089
3. 为什么 P2P 网络借贷会在中国衰落 / 094
4. 经验和教训 / 100
第六章 中国的数字信贷:三种不同的业务模式 黄益平 / 105
1. 前 言 / 106
2. 为什么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 108
3. P2P 借贷的失败 / 110
4. 通过大科技信贷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 112
5. 正在崛起的数字供应链金融 / 116
6. 三种模式的评估和对比 / 118
7. 政策启示 / 121
第七章 中国的智能投顾和数字化财富管理 黄卓 / 127
1. 中国智能投顾市场的发展 / 128
2. 驱动因素 / 134
3. 财富管理中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 / 137
4. 智能投顾改变投资者行为 / 140
5. 中国财富管理数字化的趋势 / 143
6. 挑 战 / 145
第八章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 谢绚丽 / 149
1. 中国商业银行业概况 / 150
2. 金融科技的出现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152
3.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 154
4.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 / 159
5. 商业银行数字化的障碍与挑战 / 168
6. 商业银行业的未来及政策启示 / 171
第九章 数字鸿沟和涓滴效应 张勋 / 175
1.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 176
2. 数字鸿沟及其影响 / 179
3. 数字金融发展的涓滴效应 / 186
4. 涓滴效应的前提和局限性 / 189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190
第十章 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路径与可能影响 徐远 / 193
1. 引 言 / 194
2.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历程:一个简要回顾 / 195
3. 数字人民币的特征 / 197
4. 数字人民币与其他电子支付工具的比较 / 200
5. 数字人民币的潜在影响 / 202
6. 小 结 / 204
第十一章 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演进 龚强 / 207
1. 引 言 / 208
2. 互联网贷款监管:从 P2P 到助贷 / 210
3. 虚拟货币与金融欺诈 / 216
4. 大数据征信与隐私保护 / 220
5. 监管沙盒 / 224
6. 总结与展望 / 228
第十二章 数字金融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艾斯瓦??普拉萨德(Eswar Prasad) / 231
1. 引 言 / 232
2. 跨境支付 / 233
3. 国际储备货币 / 234
4. 全球金融资本市场 / 235
5. 货币竞争 / 237
6. 数字人民币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吗? / 238
7. 结 论 / 240
第十三章 数字金融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监管 杜大伟(David Dollar) / 243
1. 引 言 / 244
2. 国际经验的分享 / 244
3. 跨境数据流动的监管 / 250
4. 跨境支付的挑战 / 253
5. 结 论 / 257
致 谢 / 261

在线试读

1. 前言促进普惠金融,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是全球面临的长期挑战。由于金融体系受银行主导和金融抑制等多种原因,该挑战在中国尤为严峻。英国大约有一半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黄益平,邱晗,2021)。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两个主要障碍是获客难和风控难。中小企业往往数量多、规模小、位置分散。因此,传统银行通过设立大量实体分支机构的方式来触达中小企业会产生极高的成本。银行通常采用三种方法评估信用风险,分别是查看财务数据、要求抵押资产和关系银行。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没有的财务数据,也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虽然关系银行在识别信用风险方面很有效,但大规模推广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十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对弱势企业和家庭的金融服务。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回过头看,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金融机构内设立专门业务单元、为中小企业贷款设立担保基金,以及央行提供定向流动性支持等政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重要且超预期的突破发生在数字金融领域。中国的一些数字金融业务,如数字信贷、移动支付、在线投资等,已经覆盖了数亿客户,且中国在某些业务领域的创新已经处于国际的位置。数字信贷是指利用大科技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供的信贷业务。这些技术工具提高了信贷服务的可得性,也有助于风险评估。例如,数字平台的长尾特征意味着平台建立之后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大数据分析则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这些技术,数字信贷可以迅速覆盖大量借款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的创新,普惠金融才因此真正成为可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数字信贷的“无接触”特点,中国的几家互联网银行可以持续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不仅在困难时期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稳定器”。中国的数字信贷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商业模式:P2P借贷、大科技信贷和数字供应链(digital supply chain, DSC)金融。P2P借贷是指个人通过数字平台直接向他人借钱,而不通过金融机构这一中介平台(Bachmann et al., 2011;黄益平等,2016)。大科技信贷是指大型科技公司基于大科技平台的生态系统和大数据风控模型提供的信贷服务(Cornelli et al., 2020; Huang et al., 2020a)。数字供应链金融则是基于企业在供应链上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数字技术为企业提供贷款(白燕飞等,2020;宋华,2020)。中国的数字信贷业务有失败的教训,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中国的第一家P2P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P2P业务在随后几年里急剧扩张。2015年年底,监管机构发布了监管细则后,P2P问题平台开始有序退出,P2P业务规模逐渐缩减,并终于2020年年底清零。大科技信贷始于中国电子商务巨头于2010年推出的“阿里小贷”业务。虽然贷款规模相对有限,但从贷款笔数来看,大科技信贷已成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中国的大科技信贷模式也推广到了阿根廷、印度、韩国甚至美国的大科技公司。但根据一项研究估算,中国的大科技信贷规模仍处于全球的地位(Cornelli et al., 2020)。与P2P借贷和大科技信贷相比,数字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多家的大科技公司都提供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其中,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的子公司普洛斯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提供多种融资服务。总而言之,中国的三种数字信贷模式“命运”各不相同——P2P借贷已经衰亡,大科技信贷发展成熟,数字供应链金融正在兴起。相较而言,大科技信贷为超过10亿人提供融资,对推进普惠金融也非常重要。但大科技信贷的规模通常很小,贷款期限也很短。虽然大科技信贷已经服务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但在信用风险评估中关注企业家的软信息和行为信息主要基于消费贷款的商业逻辑。而数字供应链金融只能触达与生产或销售过程相关的中小企业,其潜在的客户数量远小于大科技信贷。然而,通过动产抵押或交叉验证交易的真实性,数字供应链金融能够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单笔金额更大的贷款。本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数字信贷业务在中国成功了,而有些却失败了?具体而言,各类数字信贷业务结局不同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技术、管理还是监管?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归根结底,无论是查看财务数据、要求抵押资产还是关系银行,任何可持续的贷款业务都应该建立在审慎的信用风险管理之上。审慎的信用风险管理意味着贷款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能力,从而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重要的是,数字金融机构需要确认,借款人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意愿偿还贷款——这是对所有数字金融创新有效性的考验,而这需要数字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2. 为什么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传统金融行业有一个普遍的二八法则,即前20%的客户,通常是钱的公司和富有的家庭,贡献了大约80%的市场收入。而这20%的客户为剩余80%的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通常难度很大且无利可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惠金融难以推进。联合国大会将2005年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crocredit),以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随后几年里,中国政府也作出了很多努力,批准并设立了一大批小额信贷公司。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共有小额信贷企业7 118家,贷款余额8 888亿元。同时,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弱势借款人”提供更多贷款。另外,2020年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21.5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2%,而全国总贷款余额为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农业生产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除了在获额、风控上存在困难,可能还有两个中国特有的原因:贷款决策中的所有权歧视和国家对贷款利率的干预。2018年年末,中国正式登记的中小企业总数为1 807万家。近一项研究表明,已注册和未注册的小企业总数约为9 770万(Wang et al., 2020)。首先,触达如此庞大的借款人群体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一些商家没有固定的营业地点。传统银行必须设立许多分支机构才能触达全国各地的客户,但这显然会产生高昂的成本,再考虑到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很小,银行可能很难从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中获益。其次,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存在困难。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交易面临的核心挑战。信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保贷款发放给合适的借款人,并终得到偿还。银行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来评估信用风险。第一种方法是查看财务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大公司,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系统的财务数据。第二种方法是将借款人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品,以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种做法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供抵押。第三种方法是关系银行,即银行的信贷专员监控借款人的经济活动,依靠“软”信息而非“硬”财务数据作出贷款决策。这种信用风险评估方法非常有效,一般来说,关系型贷款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低于正常贷款。但是,这种方式成本高而收益较低,很难大规模推广。在中国,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还有两个额外的障碍。一是所有权歧视,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银行会出于商业利益歧视中小企业。如果国有企业的贷款有坏账风险,政府很可能会注入更多资金,或让其与更好的公司合并重组,来帮助其走出困境,银行终有可能收回贷款。但是,如果中小企业贷款存在坏账风险,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另外,中小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一般也不如大的国有企业稳定。因此,银行大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二是国家对贷款利率的干预。金融交易定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获得的回报应该能够覆盖进行该笔交易的风险。大公司和初创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同,主要是因为其风险水平不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五年,显然,中小企业的风险更大。然而,近年来,中国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还要降低贷款利率。虽然大银行可以自行覆盖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但这对于小银行就很难了。如果中小企业贷款难是普遍现象,为什么直到近才成为中国的热点问题?一个有力的解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从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现在,中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占GDP的6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不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将严重危及中国的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且政府干预较多,这足以支持曾经的投入驱动式增长。然而,中国现在已经失去了低成本优势,增长需要更多地依赖创新和产业升级,金融体系也需要跟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严重不足,既推动政府制定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各种政策,也为本土金融创新创造了动力,比如P2P借贷、大科技信贷和数字供应链金融。3. P2P借贷的失败2006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当时在微软担任技术经理的顾少丰听说了这个消息,想知道这种小额信贷模式在中国是否适用。2007年,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另外两名校友一起创建了拍拍贷,这是家P2P借贷公司。与2005年在英国成立的Zopa和2006年在美国成立的Prosper相比,拍拍贷也是全球小额信贷领域的先驱之一。2017年,拍拍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它的故事并不止于此。在2007年之后的几年里,P2P借贷仍然是一项非常小的业务。从2013年政府开始强调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起,P2P借贷被公认为是推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由于个人可以直接向其他人借款,无须金融中介,所以效率更高。许多未被银行贷款业务覆盖的个人现在可以从该平台借款,而其他人也可以通过放贷进行小额投资。这种模式使得全国各地的P2P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项新的贷款业务存在一个问题: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P2P借贷起初的定义是纯粹的信息中介,而不是像银行一样的信用中介。这意味着平台不能提供包括担保在内的任何信用中介服务。因此,借款人和贷款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在此类平台上进行交易。由于没有任何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手段,这种贷款模式终在中国以失败告终。更糟糕的是,如果借款人拒不还钱,贷款人对此毫无办法。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反向挤兑”:一些人故意在实力较弱的平台借款,如果以后平台倒闭,他们就不需要偿还账款(张皓星,黄益平,2018)。为了生存和业务扩张,P2P平台运营商开始承担起信用中介的角色。成立于2009年专门从事大宗交易的红岭创投首先开始为贷款人提供担保,其他公司也逐渐开始投资担保、募资、汽车招标等业务。随后,P2P借贷行业迅速发展,2015年P2P贷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几乎所有平台都从事信用中介业务,但是没有一家处于监管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在2015年开始暴露,当时有一千多个平台倒闭。2015年年底,的P2P借贷公司之一“e租宝”倒闭,牵连了近100万的贷款人。黄益平等(2016)对“哪些P2P借贷平台更可能失败”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平台往往很难生存:信息缺失、经营历史较短、注册资本较少、产品种类较少、利率和提供担保。这项研究虽然没有列出导致平台失败的全部原因,但它确实揭示了许多平台的创立和运营是存在风险的,这是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层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巨大,金融业是受监管严格的经济部门,但在P2P借贷发展初期显然是缺乏有效监管的。2015年P2P借贷行业的风险暴露非常迅速,中国银监会于当年12月开始征求各界意见,随后于2016年8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文件中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了P2P借贷平台只能作为信息中介。实际上,这直接关上了中国P2P借贷行业的大门。然而,由于担心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监管机构没有立马终结P2P借贷业务,而是给予了一段缓冲期。在这期间,各平台尝试了各种方式进行业务转型。2020年年底,P2P网贷平台数量终于清零,其间有很多平台倒闭,一部分主动退出,另一部分包括拍拍贷等在内的平台则进行了转型。总体来看,中国P2P行业的兴起和衰落是一次失败的实践,很多贷款人多年的储蓄随P2P平台的衰亡而损失惨重。但这段惨痛的经历至少给了我们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不能妥善管理金融风险的金融交易应当被禁止。仅仅把钱借给无法从银行借款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管理才是关键。如果没有任何有效的评估信用风险的方式,那么该笔贷款就不是“负责任的贷款”。显然,在P2P平台成立之初,贷款人无法获取借款人的征信记录,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第二,造成P2P借贷行业混乱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2007—2016年其实是监管“真空期”,因为业务性质尚不明确,监管部门可能很难在初期果断采取行动。因而,监管的态度在初期倾向于“放开”而不是“控制”,且当时监管主体的责任分工不明确。这造成的结果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监管机构主动承担责任,也没有相应的行业规则,甚至终对P2P借贷行业的“清理”也是由执法机构而非监管机构执行的。

内容介绍

从移动支付到在线投资,从科技巨头金融服务到数字保险,从开放银行到数字货币,中国在许多业务领域都处于数字金融这场新革命的前沿。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普惠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数亿人可以同时获得金融服务,而不管他们身在何处。数字金融发展对就业、收入分配、消费者福利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几乎所有的数字金融商业模式都还相当年轻,效率和可靠性需要通过经济和金融周期以及在不同的商业环境中进行测试。同时,它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还需要对此采取新的金融监管方式。本书主要围绕中国的数字金融实践,总结经验、分析挑战并给出建议,向读者展示了这场由中国引领的普惠金融创新浪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分享 » 黄益平,〔美〕杜大伟《数字金融革命》百度云完整版pdf电子书下载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