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说到了“育儿必看书籍 付雪《妈妈的远见,才是孩子的起跑线》PDF电子版可下载“,本期我们说说育儿必看书籍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PDF电子版可下载。
编辑
如果你经常被这样、那样的育儿焦虑所折磨,这本书正是你需要的!它不仅可以告诉你,你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更要提醒你,焦虑太多会变蠢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感,还对孩子的成长极具破坏力——过度焦虑往往导致过度控制,使孩子难以发展出真正的自我,成年后容易出现抑郁、冷漠、消极、暴躁等心理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这本书的作者赵昱鲲,被戏称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懂育儿的爸爸”。作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亲传弟子,他在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和育儿实际相结合,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
无论你的孩子是尚在襁褓,还是已经进入幼儿园、小学,甚至已经升入中学,这本书都会对你有所帮助,因为焦虑不会因为具体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焦虑从来都是源于认知和心态,而这本书带给你的正是对未来和生命的认知革命。
媒体评论
? 昱鲲在国外生活了15年,师从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马丁? 塞利格曼教授,2013年回国推动中国幸福的事业。他的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也在美国上过幼儿园。独特的学术背景和生活经历,能够让他对中国传统的育儿方法和实践经验,给予一种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创造。别人关注的可能是孩子能力的培养,但昱鲲更关注孩子的心态、品德和个人优势。我非常高兴能向各位家长昱鲲的新书,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获得知识、技巧、方法。特别重要的是,能够从育儿过程中获得人生的幸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彭凯平
? 赵昱鲲老师对积极心理学的造诣非常深,你眼里的育儿难题,在他看来却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好机会。自主教养能帮助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喜欢学习、充满创造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强大脑》首席科学官 魏坤琳? 大家都来读一读《自主教养》这本书,它能改变你的养育思路,让你的养育更轻松,让孩子更积极、更快乐。
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育儿大V 陈忻目录
*章 你的焦虑,多半是自找的 7
*节 你眼中的老虎,也许只是野猫 7第二节 焦虑太多,会变蠢的 10第三节 当然,又是时代的错 15第四节 恭喜你,没有生出机器宝宝! 18第五节 你的孩子,都是薛定谔的狗 22第二章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24
*节 孩子的潜力有100分,在我手上只实现了99分,我真失败! 24第二节 我能为孩子付出,但只付出了99%,我真自私! 28第三节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32第四节 把孩子培养成人类,而不是恐龙 35第五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9第六节 父母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42第三章 去除束缚: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46
*节 否认感受: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46第二节 压制思考: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49第三节 激发内疚: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 51第四节 有条件的爱: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54第五节 动机分析: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是…… 57第六节 激发焦虑:再这样下去,一辈子扫大街! 60第七节 批评出乐观:你有能力改正不足 62第四章 拔除杂草:减少孩子的外部动机 66
节 穷养儿子富养女? 66第二节 压岁钱能让孩子自己花吗? 69第三节 怎样让孩子爱上做家务? 71第四节 孩子犯了错,该怎样惩罚? 73第五章 肥沃的土壤: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 76节 规范孩子的时候,怎样让他有自主感? 77第二节 兴趣班:到底是兴趣重要,还是坚持重要? 79第三节 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努力的关键 82第四节 孩子遇到挫折,怎样帮他克服? 84第五节 网球模型:让孩子在沟通中感受到你的爱 87第六节 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92第六章 挺拔的身材: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95
节 暗黑小邪神,还是光明小天使? 95第二节 善良:价值观的根本 98第三节 真诚:你会向孩子道歉吗? 101第四节 公平:孩子经常抗议不公平吗? 103第五节 物品所有权:孩子抢玩具怎么办? 106第六节 孩子打人或者被人打了,怎么办? 109第七节 原谅:记仇不可怕,只要能原谅 111第八节 欣赏:看到别人的优点 114第九节 感恩:别把内疚当成感恩 116第十节 自律:建立家庭规范 118第十一节 合作:父母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124第十二节 别人违背了你教给孩子的价值观,怎么办? 127第七章 朝向天空:让欢乐成为孩子一生的主旋律 130节 福流:让孩子专注做事的心理通道 130第二节 学习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生活的日常 133第三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37第四节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140第五节 利用想象力平息孩子发脾气 142第六节 游戏力:爸爸带孩子 145跋 147
致谢 155
在线试读
作者序 你为什么养育孩子
这些年,我一直都在等一位父母,等她来问我:“昱鲲,你说人为什么要养育孩子呢?”很遗憾,这样的父母我没有等到。所有来找我咨询的父母,问的问题都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讲礼貌、喜欢上钢琴……)?”或者“孩子要学好英语(提升注意力、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用什么方法比较好?”流风所及,去年我在喜马拉雅FM上做了一个育儿音频节目,同事给我的个警告也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问题”。理由很简单:“现在的父母都讲究实用,那些理念有什么用?要接地气!”但我始终认为,知道为什么做,比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如果看不见旅程的全景,你就会迷失在歧途分叉中。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目的,你就会为细节问题纠结焦虑。育儿,重要的是知道你为什么养育孩子。是因为家族长辈的压力、婚姻稳定的需要,还是因为对创造新生命的渴望、与新生命一起成长的欣喜?亦或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从众、一次不期而遇的意外?想通了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就容易得多。英语启蒙怎么做、要不要上早教班、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当然也重要,但都属于父母之术的层面。这样的问题在育儿过程中无穷无尽,带来的烦恼层出不穷。如果术的背后没有道的统领,育儿就会变成一堆琐碎事务的集合,一浪又一浪地拍打着你的耐心。所以,我不顾朋友的反对和同事的警告,写了这本讨论为什么的《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本书的前两章讨论了“你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个根本问题。我认为: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相信,这是帮助你从育儿焦虑中解脱的真正的父母之道。当然,只有理念,没有方法也不行。套用孔子的话说:有术无道则罔,有道无术则殆。因此,在随后的章节里,我按照人类自主理论的框架(详见第二章第四节),以的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我个人的育儿经验,梳理了一套实用方法体系,帮助你培养自主的孩子。首先,中母普遍使用心理控制的方法养育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在自觉地努力学习、乖乖听话,但是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在短期内能取得好成绩,但从长期看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第三章我就重点讲讲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第二,用奖赏、惩罚规范孩子的行为,也是中母常用的教养方法。这种教养方法强化了孩子做事的外部动机,使孩子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虽然很多父母对这种教养方法的弊端已经有所认识,但是还有一些隐性的外部动机赏罚法,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会在第四章详细讲一讲。第三,要发展健全的自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胜任和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你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件事,并且支持他把这件事做到好,那他有可能在这件事上发展出自主动机。第五章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讲解。第四,自主教养不是让孩子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相反,自主教养非常看重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在第六章,我既会讲一些培养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也会从善良、真诚、公平、欣赏、宽恕、合作等基本价值观的角度举例说明。后,第七章是讲自主的表现:内在动机。怎样让孩子发展出兴趣和创造力?在21世纪,这将是决定孩子是否成功重要的因素。自主教养并不容易,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它需要你克制自己本能的情绪反应和环境压力,解决起问题来似乎也没有那些常见的教养方式那么短平快。但它越往后越容易,因为它是真正从治本的角度解决育儿问题,而不仅仅是使问题赶紧消失。无论你是急着让孩子听你的话,还是草草地满足孩子的愿望,都只是暂时平息了问题,拖迟了问题更猛烈爆发的时间。自主教养则致力于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你会收获一个自觉、讲理、友善、蓬勃的孩子,一个真正爱你的孩子,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才能真正放下育儿的各种焦虑,享受育儿的真正意义: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章 你的焦虑,多半是自找的焦虑来自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既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又让人们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充满焦虑。虽然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来,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是你无法决定的。无论你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与其庸人自扰,不如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不确定的未来,你失去的是担心孩子偏离你设计的人生之路的焦虑,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未来的惊喜。节 你眼中的老虎,也许只是野猫焦虑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表示可能有危险或者威胁即将来临。比如,傍晚你在村子外面看见几只老虎,你一定会被吓得魂飞魄散,心急火燎地回到村子里,通知大家夜里加强警卫、遍插火把。你自己一夜不睡,提心吊胆地拿着长矛、弓箭守在家人身边,第二天一早组织村民一起去打老虎。如果你在村子外面看见的是几只狐狸,你会心里一沉,告诉村里的人要当心,回家把篱笆扎好、鸡窝关好。夜里你也睡不踏实,听到风吹草动就会被惊醒,第二天或许也会叫上几个人去打狐狸。如果你在村子外面看见的是几只野猫,你会皱一下眉头,在路上遇到邻居,你要提醒他几句,回家后把晒在外面的咸鱼、干收好,然后在睡前再想想有什么地方没有照料到,想完差不多也就睡着了。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它们的特点是,焦虑程度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一致。这正是人类进化出焦虑情绪的原因——提醒人们危险临近,要提前做好准备。如果来的明明只是几只野猫,你却好像看见老虎似的,惊慌失措地跑回村里大喊大叫:“不好了!野猫来了!大家要小心啊!”然后把村里的青壮年都组织起来,轮流值夜巡逻,自己一夜不睡守着家里的咸鱼、干,第二天一早便组织村民一起去打野猫。对野猫产生了对老虎的反应,这就是过度焦虑了。现在,很多父母都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孩子只不过是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就头皮发麻:“完了,看来他没有数学天分,以后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怎么办呢?数学是高考必考的科目,看来他上不了好大学了。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不就完了吗?!”然后半夜披衣起床,上网搜索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方法,第二天一早又到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数学培训班,晚上就带着孩子去交钱报名了。还有些父母,好像如果没有事情可以焦虑就活不下去似的。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乱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开始焦虑孩子学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焦虑虽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让我们可以为应对威胁、远离危险做好准备,但如果你滥用了这个,往往适得其反。这就好像人类天生喜欢吃甜食和食,是因为在生产力低下、食物短缺的远古时期,甜食和食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和蛋白质,喜爱高糖、高脂肪食物的人更容易在可能发生的饥荒中存活下来。可在食物充足的现代社会,如果你还毫无节制地大吃蛋糕和炸鸡,那肯定会落下肥胖、冠心病等一身现代病。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回来就弥补了(图a)。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多,狐狸次之,野猫少(图c)。在远古时期,老虎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你不用焦虑提醒自己,它就会吃了你。还有灾荒、凶杀、疾病(一次普通的发烧很可能终发展为当时无药可治的肺炎),每个都会要了你的命。那时候,你确实应该经常焦虑。但在现代社会,老虎级别的威胁不常发生,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常发生的是野猫级别的问题(图b)。但现代人并没有因此减少焦虑,因为现代人的特点是——“有焦虑想办法应对焦虑,没有焦虑就想办法创造焦虑”。在没有老虎的情况下,人们经常把野猫当成老虎,以满足内心呼唤焦虑的需求,过度焦虑就是这样炼成的(图d)。我刚到美国时,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生给在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近还交了男朋友。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他非常有魅力,以前有很多女朋友。这次住医院验血,医生说我艾滋病检验呈阳性。我想我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所以决定和他结婚……看了上面那些,你们一定心急如焚。别急,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是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父母一下,等到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出她遇到的真正的问题。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担心的问题,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骗相比,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老虎级别,比如那些严重影响孩子健康甚至威胁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有的属于狐狸级别,虽然不致命,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比如道德品质、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遇到老虎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整夜睡不着觉、心急如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解决;遇到狐狸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一步一步认真解决;而那些野猫级别的问题,你当然也要应对,但完全没必要彻夜不眠、大动干戈。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第二节 焦虑太多,会变蠢的焦虑如同兴奋剂,会动员你全身的能量准备战斗。如果你只是偶尔遇见老虎,这样的动员很有效。但若是你经常看见老虎出没在前庭后院,长期准备战斗,不被吓死也得累死。过度焦虑会导致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让你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正常的应对。过度焦虑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从长远看得不偿失。我下面举三个例子,都是人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犯的简单错误。? 机会成本我儿子今年6岁,家长们在一起聊得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6岁之前是学外语的敏感期,必须要早点开始啊。听说XX培训机构的外教不错,一起报吧。”——“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得做啊,暑起拼个班吧。”——“奥数要从娃娃抓起,将来小升初的时候可以加分。孩子如果能在奥数比赛中获奖,所有牛校(的重点学校)都抢着要。去报一个吧。”这时,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那个,这个也不报,那个也不学。于是,就有家长来劝我:“孩子反正有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还真不对。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比如,有男人向你求爱,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把他们细细比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还要再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更不用说如果你投资,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房子,你都知道,这笔钱买了这个股票或者这套房子,就不能买那个股票或者那套房子,所以必须谨慎选择。可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锻炼动手能力)、钢琴(接受音乐熏陶,还顺便提升数学能力)、少儿编程(那可是未来重要的技能)……不都应该学吗?可你想过没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重要的?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但是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孩子本来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哪怕就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创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对于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取样偏差我儿子上幼儿园时,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对我说:“我也想按照你讲的方法育儿,可是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不给他补课怎么行呢?”这个小朋友我也认识,非常活泼可爱,我很奇怪她的家长为何会说她太差:“她怎么太差了?我觉得不比别人差啊。”这位家长掏出手机,一边说一边划着手机屏幕给我看:“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们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的,才5岁已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这3个孩子好像不是同一个人吧?您让自己的孩子和画画好的孩子比画画,写字好的孩子比写字,弹钢琴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不这么比还怎么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不会写字的比写字、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当然不能那么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但有了微信之后就不同了。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画的,肯定是那些画画特别好的孩子的家长。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有4个家长发了,那也才占班级人数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个孩子画的很漂亮的画,还能沉得住气吗?要知道,这不是艺术学校那些遥远的天才们画的画,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啊。这时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画得好的10%的尖子,而错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更糟糕的是,父母还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一样,虚构出来的人物。你在买车时不会要求既要有德国车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车的省油,还要有美国车的宽敞,后还得是国产车的价格。但到一说到孩子,却理直气壮地拿他的成绩和学习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后天拿他的情绪和“乖”孩子们比。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这也是取样偏差的错误,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样本。这些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因为你太焦虑了,过于担心那些“素质”、指标对孩子的影响。就好像去打老虎之前,你会反复检查长矛是否坚固、矛头是否锋利,宁可做了无用功,也不能临阵出纰漏,因为它关系到你的生死。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也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但这些指标并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标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这样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没记性在我儿子的小学家长会上,校方请家长谈谈关心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我们孩子刚入学,特别担心幼小衔接问题。孩子以前散漫惯了,能不能适应小学的节奏?我看到孩子每天那么早就要起床,中午还没有午睡,很担心他的小身板扛不住啊。”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哎呀,这些问题你不用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作息习惯调整一下就好了。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我觉得这才是小学阶段的挑战。大家在一起六年,要是班级气氛不友好,有排挤、欺凌的现象,那可怎么办?”三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小问题啦,一二年级有什么好担心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级,学业开始加重,你才知道家长不好当啊。孩子的成绩在班里不理想,我们都得检讨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怎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五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浮云,小升初才是关键啊。孩子上不了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没有希望,更不用说好大学了,以后一辈子就都毁了。为了孩子上初中这事,我们都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了。”我听了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从孩子生下来那天起,我就习惯于周围家长这样的谈话模式了。两岁宝宝的家长会指导一岁宝宝的家长说:“别担心他走路的问题,我以前也担心,我们家孩子到15个月才会走路,但现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样快!你要注意的是语言,不要以为他听不懂,要多和他说话,不然到了两岁他的语言能力就滞后了。”4岁宝宝的家长则会对3岁宝宝的家长说:“哎,害羞?不敢跟其他孩子玩?这都不算问题!到了4岁,孩子自然就敢了。我就是孩子3岁的时候太担心了,催得太紧了,逼着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你看他现在,被别人欺负了都不知道生气,还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哎呀愁死我了!”有意思的是,这有时是同一个家长。她在孩子1岁时担心走路走不好,2岁时担心说话说得晚,3岁时担心害羞没朋友,4岁时担心懦弱、被欺负,小学一二年级担心不适应,三四年级担心学习跟不上,五六年级担心上不了好初中——前面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她不是反思自己为何如此焦虑:“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那么可怕,为什么我当初那么担心呢?”而是立刻扑向下一个问题继续焦虑。这是过度焦虑者的一个典型特点,焦虑不随着问题的消失而消失。有老虎的时候焦虑老虎,没有老虎的时候把野猫想象成老虎继续焦虑。如果你在工作中一再判断出错,却从来不查找原因,继续原来的判断模式,老板恐怕早就找你谈话了,但在育儿过程中你却理所当然地一贯判断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是过度的焦虑,让你迅速忘记了这些错误,而是把注意力又迅速转向地平线上浮现的下一个危险。【小工具】建立你的焦虑档案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你是不是过度焦虑,就是把你目前焦虑的事情写下来,建立一个焦虑档案。坚持一个较长的时间(3~5年),然后再回头看,你焦虑的那些问题是不是后来都轻松解决,甚至自然消失了。或者哪怕没有消失,但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如果这个模式反复出现,你就属于过度焦虑,即经常为不必要的事情焦虑,或焦虑的程度超过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哦,三五年太长了?那还有个办法,就是跟你的亲朋好友聊聊,请他们帮助你回忆一下,这些年你主要在担心什么,或者查一查你以前的通讯记录、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之类的,看看你过去担心的那些问题,是否属于过度焦虑。——或者,三五年太短了?那更好了!回忆一下你在有孩子之前是否就经常焦虑。比如,在刚毕业时焦虑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后就焦虑能挣多少钱、升到多高的职位,具体到每一天的工作,焦虑这个项目、那个细节。过度焦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如果你在其他领域比较焦虑,或者在过去一直焦虑,那就更可能在育儿方面也过度焦虑。所以,为自己的焦虑建立一个档案,你的焦虑就在你的理智面前无所遁形了。第二章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解除育儿焦虑的根本方法不是重新控制,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宫掉你的命根子:控制欲。因为育儿和人生都是非线性问题,需要的不是你的控制,而是你的敬畏——敬畏孩子成长的规律,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意愿,还有人生那不可捉摸但又因果分明的所谓命运。谦卑地做一个观察者,满怀喜悦地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这,就是自主教养。第五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教养的理念虽然好,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千年养儿防老的育儿理念根深蒂固,为确保孩子将来能有经济能力和主观意愿回报自己,人们采用的大多是受控教养。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层面已经不需要养儿防老,但是传统的育儿方式仍然沉淀在文化里,被人们习惯性地采用。就像虽然在现代社会里吃饭只是暂时补充能量,而不是防止饿死,但是防止饿死的吃饭方式仍然沉淀在我们的基因里,使我们无法抗拒高脂肪、高糖类、高蛋白的食物。另一方面,自主教养也确实不好用。它跟我们的直觉反应经常是相反的,用起来很不顺手,而且见效太慢。首先,用控制的方法让孩子做事,更简单,更符合我们的本能。孩子不听话,你是一个大耳光扇过去更容易,还是跟他耐心沟通,听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更容易?当然是打耳光更容易、更简单,更符合我们当时的本能反应。但它会把孩子打成一个受控的人,沟通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主的人。其次,在短期内,受控心理更有效。一个大耳光打过去,孩子马上乖乖听话了;而沟通,两个人你来我往地说了半天,很可能后还是不能如你所愿。所以家长们都会不假思索地采取控制的方法,这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很有效,因为那时候孩子还无法反抗。至于等他长大了,可以反抗、开始叛逆了——那还是很遥远的未来呢。第三,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受控动机毕竟也是动机,它能促使我们更有效地去做某些工作。什么工作呢?就是那些重复性的、单调乏味的工作,比如在工厂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工厂都习惯性地采用奖金等赏罚制度激励工人,因为对于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性工作,确实用受控动机驱动会更有效。你每在衣服上多钉1个钮扣,就多拿1毛钱。那好,你多打了100个,就多拿了10块钱。但如果你想靠自主动机去激励流水线上做单调重复工作的工人,比如和他们说:“钉钮扣多好玩、多有创造性、多有意义啊,你的人生意义就在于为人民钉钮扣,你不要因为钉了一辈子纽扣而悔恨,也不要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那你一定会被工人们哄打出去。如今的教育体制,就是发源于工业时代,为了给工厂的流水线提供大量熟练工人而设计的。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服从命令,因为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流水线工人。学校的学习和在工厂的流水性上劳作一样,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受控动机也能有效地驱动孩子学习。那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机呢?孩子长大后走上社会,不还是要当一颗毫无自主性的螺丝钉,被牢牢地钉在机械、重复的流水线上吗?自主性太高岂不是更痛苦?好消息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更加需要创造力和感受力的世纪。工业时代的工作模式正在飞速消失,未来的工作更需要创造力、想象力和同理心,而这些正是自主动机的专长。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主的人,更擅长完成创造性的工作,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以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更容易想出新点子。而且,具有自主动机的人,不仅事业更成功,生活也更幸福。我们确实可以用控制的方法,让孩子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但孩子不是明天就走上社会,而是在10年、20年后走上社会。那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你能预测吗?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未来的工作》预测: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所从事的工作,有65%现在还不存在。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则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说:“的孩子在中学或者大学学到的大多数知识,等到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可能都会变得无足轻重。”现在的孩子将生活在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可孩子成年后你就不能在他身边逼他了,他还会学习吗?与其现在逼他学习,不如引导他自己喜欢学习。培养他的自主动机,让他自己选择学习什么,这才是立足未来的正确方法。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受控动机(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的驱使下,孩子也会努力、奋斗,也可能会成功,但却很难拥有幸福感;而受自主动机(整合动机和内在动机)驱动的孩子,不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即使失败也能轻易越过这个坎,继续前行。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中“乐”“说” 出现得特别多。《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结果称许的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人把孔子奉为万世师表,似乎他看重的是道德教诲,但其实他更希望引导后辈的,是如何找到事情内在的乐趣。人的动机确实是可以被引导的。你也许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很安静的街区,但有一段时间一群孩子总是跑到这个街区踢球,把他吵得很烦。他如果直接出去告诉这些孩子别在这儿踢球,肯定行不通。怎么办呢?他就和孩子们说:“你们在这儿踢球,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一个人住在这里很孤单,你们在这儿热热闹闹的,让我找到了快乐。你们每天到这儿来踢球吧,我每天给你们每人10块钱。”孩子们特别高兴,踢球还能拿到钱,多好啊。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踢完球之后,老人说:“孩子们,你们又来踢球,我特别高兴。但是我近手头比较紧,我给你们每个人5块钱,行不行?”孩子有点儿不高兴,但是5块钱也是钱,拿了吧。第三天,他们又来了。老人说:“孩子,你们又来了,我太高兴了。可是我手头实在没有钱了,这样吧,你们以后免费为我踢好不好?”孩子们很生气:“我们每天辛辛苦苦为你踢球取乐,你一分钱也不给,情何以堪?以后再也不给你踢球了!”于是他们再也不到这个街区来踢球了。故事中的老人就是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孩子们踢球本来只是为了好玩,但老人让他们认为踢球是为了赚钱,然后当老人把外部动机撤掉之后,孩子们就不踢球了。这听上去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其实是被很多研究反复验证了的道理,就是人的动机是可以被操弄的。这是因为我们做事经常都出于多种动机,比如我写这本书,首先是出于整合动机,我觉得把这些理念和知识传播出去,能帮助很多父母;其次是出于内在动机,因为我喜欢写作;但也有外部动机,如果出版社不给我版税,那我肯定要跟他们急;还有内摄动机,自己在育儿方面的有一本专著,多有面子啊!如果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种动机上,就会降低另一种动机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比如,编辑跟我大谈这本书如何大卖,版税收入能达到多少,我就会觉得,写书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关键在于从中赚到多少钱;但如果一位读者和我说,这本书对他帮助有多大,我就会觉得,这本书哪怕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名气和利益,也是值得的。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强调“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黄金屋”,反而会让他觉得学习本身没什么乐趣。如果你用钱奖励孩子做家务,反而会妨碍他树立爱劳动的价值观,因为他会觉得做家务并不是一种道德义务,而只是一个交易。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但重要的,是要让他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真正含义。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但重要的,是要让他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虽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但我们的传统教育并没有领会他的深刻见解。好在当时间进入到21世纪,我们终于有条件,也有科学理论和方法,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自主动机。第三章 去除束缚: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情绪和想法等控制孩子。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内摄动机强的孩子。内摄动机驱动的孩子,做事是为了满足别人,比如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让妈妈伤心、得到别人的肯定、有面子等。这样的孩子看似做事积极、主动,不需要外在压力驱动,但他追求的是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的肯定。这样的动机不利于孩子形成自主的心理。心理控制方法虽然很多父母都在用,但有些是无意识的,也不了解其危害。本章讲述了否认感受、压制思考、激发内疚、有条件的爱、动机分析、激发焦虑等六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方法及其对策,后也讨论了正确的批评方法。*节 否认感受: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妈妈:“宝贝,你要加衣服了。”孩子:“我不冷。”妈妈:“不会吧,你肯定冷!”孩子:“我真的不冷!”妈妈:“我不管,反正我觉得你冷。”然后咣当,一件大厚外套扔给孩子。这个场景是否有点儿眼熟?孩子长大后,把它总结为“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在心理学上叫否认感受,就是通过否认孩子表达出来的感受,从心理上控制孩子。它有很多种表现,下面这些例子必有一款适合你,比如:(儿子摔了一跤,哭了起来)爸爸:“不许哭!这有什么好哭的?”孩子:“爸爸,我疼!”爸爸:“摔得并不重啊,怎么会疼呢?你是男子汉大丈夫,肯定不疼!”
妈妈(送给女儿一个礼物):“喜欢吗?”孩子:“嗯,不太喜欢。”妈妈生气了:“你怎么会不喜欢呢?你一定喜欢!300块钱呢!”
爸爸:“到爷爷奶奶家玩,开心吗?”女儿:“不开心。”爸爸:“爷爷奶奶对你那么好,还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给你吃,你还不开心?你必须开心!”
女儿:“爸爸你看,我这次考了99分!”爸爸:“有什么好高兴的!你看看人家小明,考了100分都不骄傲!”
否认感受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控制手段,因为孩子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确认自己的行为、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如果父母否认孩子的感受,但孩子又确实体验到这种感受,他就会迷惑:——“是不是我有问题啊?为什么我会有这种错误的感受呢?”——“爷爷奶奶对我那么好,我还不开心,那我是坏孩子喽?”——“我摔了一跤明明很疼,爸爸却说我不应该疼,那我的身体有病吗?”——“考了100分我真的很开心耶,爸爸却说我开心不对,难道我的心理没有小明健康?”你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他就会琢磨自己是不是不正常、有问题,这会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怀疑自己的价值,进而导致他不够自信,也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以后会出现两个,要么在心理上彻底依附父母,要么产生更多的叛逆行为。否认感受可能暂时可以让孩子听话,想你所想,不再与你争论,但它压制了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贬低自我价值,影响自我整合。因此,我们不应该否认孩子的感受,因为感受是孩子内心自然产生的,它没有对错。我们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矫正孩子的想法,但是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只有接纳。接纳之后,再解决问题,也会更容易。比如,如果你担心孩子冷,但孩子又说他不冷,你就可以直接和他说:“哦,你不冷。可是有时候人自己不觉得冷,被风一吹觉得冷就已经着凉了。”当然,根据我的经验,孩子并不会因此就乖乖穿上衣服,而是会问:“什么叫着凉?好吃吗?”或者“那我就等到风吹之前那一秒钟再穿也来得及。”因此,你还需要和他进行更多的讨论,才能终说服他穿上衣服;或者也可能是你*终发现,其实不穿真的也没关系。但不管怎样,你都应该鼓励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其他情况也是一样。孩子摔了一跤,我们不用过度恐慌,跑过去一把搂住孩子说:“宝贝,你摔疼了吧?都是这地不好,把我们家宝宝弄疼了,我们打地!”那会使孩子以为摔跤是一件天大的事,使他更害怕。
内容介绍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育儿焦虑,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这种设计和控制的意识,不仅使父母自己在育儿焦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作者认为,无论你如何焦虑,都无法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而是让孩子有能力自己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前提是父母放下设计和控制的执念,核心是激发孩子自主成长。
全书分为理念和方法两部分,理念部分分为2章从时代和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了育儿焦虑产生的原因,提出自主教养是解除育儿焦虑的根本方法。
方法部分分为5章,通过对一些育儿常见问题的分析,从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和外部动机、如何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何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自主教养的具体方法。
高清电子书下载请关注公众号,并回复 “读书人要吃饭”
高清电子书下载请关注公众号,并回复 “读书人要吃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分享 » 育儿必看书籍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PDF电子版可下载